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考古

解密501(贰)——古酒坊中的历史文化遗存

2021-11-24 14:32:23 来源: 网络投稿 作者: 亚伦
摘要:501车间于1950年由“利川永”“长发升”“张万和”“钟三和”“全恒昌”“天锡(赐)福”“刘鼎兴”“听月楼”八个古酒坊所组成,也是五粮液最早的酿酒车间。部分“前店后坊”

501车间于1950年由“利川永”“长发升”“张万和”“钟三和”“全恒昌”“天锡(赐)福”“刘鼎兴”“听月楼”八个古酒坊所组成,也是五粮液最早的酿酒车间。部分“前店后坊”的布局与风貌保留至今,是中国白酒最纯正的初始记忆,见证和经历了中国白酒的起源与发展,代表着中华民族物质遗产的传承,其中的古窖泥更是“活文物”的代表。

“考古五粮液”研究项目经过一年多的考古调查和重点发掘,对宜宾地区酿酒历史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进一步丰富了酒业考古的成果和课题研究。

“钟三和”考古现场

“钟三和”地层图

考古人员在五粮液501车间内和邻近区域发现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并发掘出大量陶片、瓷片和与酒相的文物。这些与当时宜宾社会生活和酿酒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的遗存,为探究五粮液古窖池历史起源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撑。

元代龙泉窑青釉高足碗

【发掘于成都新繁麦家桥遗址】

【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元代龙泉窑青釉高足杯底座

【发掘于五粮液钟三和古酒坊】

元代龙泉窑青釉竹节高足杯

【发掘于宜宾火烧房酿酒作坊遗址】

龙泉窑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属宋代六大窑系之一。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也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
元代龙泉窑的烧制规模比宋代扩大数倍。龙泉窑青釉高足杯是元代龙泉窑除继续生产宋时的器型之外的创新品种,高足杯广泛用于饮酒和饮茶使用。
在毗邻五粮液长发升古酒坊的“火烧房酿酒作坊遗址”出土的龙泉窑青釉竹节高足杯,杯敞口,圆唇,深弧腹,通体施青釉,下承以中空高足,高足起竹节数道,古时多寓意为高风亮节,也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五粮液钟三和古酒坊出土的元代龙泉窑青釉高足杯底座,釉色饱满,表面肥润莹洁,为元明时期典型的饮酒器,器物不全虽有遗憾,但能感受到历史的印记和酒文化的高雅格调。
元代龙泉窑青釉瓷器在宜宾的发现,展现了宜宾作为蜀南重镇的物质通达和商业繁盛,也体现了元代以来宜宾酒文化的多元融合。

在对钟三和古酒坊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瓷片,从形制和功能上判断,不少都与酒文化相关。

钟三和发掘出的明代洪武瓷片瓷器胎体较厚重,主要呈灰白色,釉面多为青白色,色泽清雅,底部为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状或大片火石红斑,这种火石红斑,自元代开始出现,洪武瓷器与明代其他时期的瓷器相比风格更为简朴。

与明代相比,清代瓷器的制作工艺不断成熟,特别是用于日常生活使用的瓷器在花纹方面更加丰富、题材更加多元化,对于清代酿酒业十分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求,这种喜好也在饮酒的器具上有着明显的体现。

在钟三和古酒坊内,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酿酒设施——“灶”,灶是用来在酿酒过程中对酒糟进行加热、蒸馏的必需设备之一。钟三和的灶为地穴式,主要由石板构建,体量较大,由火塘、工作坑、贮藏坑三个部分组成。
火塘表面呈圆形,下部呈长方形,为集灰之处,长132cm、宽142cm、深146cm,两壁为石块堆砌。工作坑平面呈长方形,底部与火塘齐平,前段上部有石板,下部及后半部分为略经加工的土质壁面,长180cm、宽115cm、深110cm。贮藏坑与操作坑相连,底部高于操作坑底,平面略呈方形,长162cm、宽144cm、深50cm,发掘时该区域底部有较多炭粒,推测为堆煤之处。该灶在四川地区已发现的同类型遗迹中,体量较大、制作较规整,对复原五粮液早期酿酒历史面貌有重要作用。

钟三和“灶”-三维建模图

钟三和“灶”-俯拍图

随着现阶段考古发掘成果的逐步呈现,一幕幕当年热火朝天的酿酒画面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宜宾酿酒业的发展脉络,也使我们注意到五粮液在中华酒史的文明长河中,熠熠发光,璀璨至今。



本文地址:https://www.xwkx.net/xw/177276.html -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故本网对其真实性不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