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 > 曝光台

手机授权维修点猫腻:人为损坏成挡箭牌

2013-05-17 来源:  作者:
摘要: “人为损坏”成挡箭牌 手机保修难兑现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除了手机卖场和商城生意爆棚,负责售后服务的手机维修点生意也越来越红火。然而,良莠不齐的维修点也让人颇

 “人为损坏”成挡箭牌 手机保修难兑现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除了手机卖场和商城生意爆棚,负责售后服务的手机维修点生意也越来越红火。然而,良莠不齐的维修点也让人颇为苦恼。近日多名消费者向报社反映,有厂商授权的正规维修中心存在多种猫腻,一不小心就吃了哑巴亏。

维修点在“进水”上做文章

市民朱小姐近日向《IT时报》反映,她于11月11日“光棍节”在网上买了一款国产手机,12月初,听筒突然出现故障,无法接听电话。根据厂商客服人员提供的授权维修点地址,朱小姐带着手机上门,希望享受“三包”服务。但维修人员开机检查后,称部分元器件浸水发霉,属于“人为损坏”,无法享受保修,必须加钱更换零配件。“这几周来,我的手机从来没有碰过水,怎么会发霉呢?”朱小姐觉得自己很冤枉。

无独有偶,消费者郝先生也遇到类似的事,他购买的阿尔卡特手机用了不到半年,按键出现了故障,到了特约维修点一查,维修人员也说是进水,无法保修。由于不太熟悉电子设备的知识,郝先生也只能作罢。

根据手机三包规定,如果手机发生“人为损坏”的情况,是不予保修的,这类“人为损坏”包括进水、摔痕、划痕等等。明显的摔痕、划痕可以直接判断,而进水、受潮等问题则成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敏感点。从事手机维修行业多年,上海华东电子产品维修中心负责人老顾向《IT时报》记者透露,少数授权维修中心善于在“进水”问题上做文章。“也许手机进过水,但是进水的地方并不是出故障的元器件,或者受潮程度根本不影响使用,他指鹿为马,硬安上‘人为损坏’的标签,将保内(保修内)变成保外(保修外),让对手机配件不熟的消费者难以察觉。”

老顾说,将保内变成保外之后,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保修期内的维修几乎不赚钱,因为用户不需要付钱,维修中心只是帮助厂商为用户更换配件、修理故障,由厂商支付一定的人工费;保修期外不同,虽然用的仍是原厂的配件,但是劳务费自己收,在修理费的环节上,价格浮动很大。”

价格标准各不相同

市民小高最近向《IT时报》反映了他在维修手机时遇到的价格困惑。今年6月,他买了一部国产手机,用了5个多月,屏幕出现问题,只有一半屏幕响应触滑的动作。到厂商的授权维修中心一查,对方称手机进过水,需要保外维修,换个屏幕200元;由于对价格不满,小高没有修。没想到一周后,整个触屏都没有响应,完全变黑。小高再次来到授权维修中心,对方说换屏的价格要升到400元。小高说,“同样是换个屏幕,前后价格差一倍,实在太宰人了!”

保外维修价格一直以来乱象横生,尽管2004年上海电子产品维修服务协会手机专业委员会联合20多家手机企业推出过《上海地区移动电话机(手机)维修价目表》,但是距今已经8年,许多价格规定已经落伍。《IT时报》记者走访发现,即便是同一款手机的换屏价,在同一厂商的不同授权维修点报价也高低不一,多则七八百元,少则两三百元。某维修中心工程师陆先生透露,“在授权维修点里,零配件一般从厂商那里拿货,这部分成本相对透明,但是劳务费却是各个维修点自己定,在零配件价格基础上加个百八十元,这是常有的事。”陆先生表示,还有少部分授权维修店从电子批发市场上低价进一些“山寨货”,以次充好换到用户的手机里,以牟取更大利益。

记者手记

岂能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在市场上,手机的价格已经逐渐透明化,但是在手机的维修领域,其服务和价格仍存在浑水摸鱼的现象。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管是保内、保外的认定,还是维修价格的制定,话语权基本上都掌握在厂商和维修中心手里。而缺乏专业知识的消费者,往往成了被动挨打的弱势群体。

目前,什么产品故障能纳入保修范围,手机的配件价和维修成本究竟多少,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在维修领域里,厂商和授权维修中心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如何保障行业的公平、公开、公正?最后的结果将导致消费者人人自危,严重影响手机维修业以及手机行业的良性发展。

对于这种情况,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尽快制定涉及手机维修的价格标准,加强对维修行业的规范和监管,或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形成约束力。同时,针对手机故障是否入保的疑问,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可以牵头第三方检测机构,如果消费者对厂商的认定结果提出质疑,可以求助第三方检测机构,得到客观的评断。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